无人配送是一种无人驾驶技术的具体应用,所以必不可少地需要用到无人驾驶通常用到的技术,大多数技术跟一般的自动驾驶基本相同,即将云端软件和硬件传感器相结合,实现车辆定位、环境感知、路径规划决策、车辆控制执行四大核心技术
当前无人配送车的成本结构中占比最高的为:无人车线控底盘、激光雷达、以及计算平台。其中,无人车线控底盘的市场价目前在10万左右;激光雷达,目前每辆低速无人物流车上装2-4颗,单价在1.5万元左右,每辆车上的激光雷达成本在人民币3-6万元;计算平台方面,目前低速无人配送车基本使用的都是英伟达的Jetson AGX Xavier芯片, 2018年底, 英伟达公布的价格为1099美元(但订购量特别小的情况下, 英伟达是否愿意给出这么低的价格, 仍存在疑问) , 保守估计,无人车公司在测试阶段计算平台的成本会在2万元以上。以上三块加起来,总成本约在15-18万元。目前市场对无人车的心理价格通常在10万及其以下,核心部件带来的制车成本居高不下,是导致无人车的生产及落地暂时很难规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目前低速无人车市场参与者纷纷探索实际可落地的商业化场景,例如,智行者在清洁环卫、物流配送及出行领域等多场景进行布局,产品有无人清扫车、无人物流车等;新石器除布局快递物流场景外,还开始布局无人零售场景,产品有无人零售车、无人快递配送车;行深智能主要攻破末端物流的配送场景,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配送体系,具体包括智慧社区,智慧校园、集中配送的方式等,具体产品有用于快递、外卖、邮件配送的无人配送车,也有用于物资转运的无人物流车。
无人机从应用角度上分类:可分为军用无人机和民用无人机。民用无人机可分为工业级与消费级两种。消费级无人机主要用于航拍,涵盖从日常自拍与拍照到专业摄影与制片等应用。工业级无人机应用于特定工业场合,涵盖农林、物流、安防、电力巡检、测绘等领域,本报告所关注的配送无人机,属于工业级无人机里的物流应用领域。具体来说,就是为满足即时性需求,在城市交通拥挤或山区道路崎岖等场景下,用于末端配送的配送无人机。配送无人机本质上一种无人机技术的一个具体应用场景,大多数技术无人机涉及技术相同(见左下)。但针对配送这一特殊应用场景,我们总结了无人机技术在配送环节技术限制。
配送无人机在用过程中具有直线行走,垂直起降,空中悬停等技术优势,在配送过程中小巧灵活,能够被智能调度、不受交通地形限制,可直线投递,受到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青睐。我们选取了市场上已经有产品,并且有实际合作案例和试点的配送无人机公司,进行了一个横向对比。
对比三家公司的配送无人机及其应用场景可以看出,无人机通常用于以下三种类型的配送:1.即时性配送,在崎岖山区或拥堵的城市,无人机都不受地形束缚,减少派送过程的时间迟滞。;2.计划性配送,在可控范围内提前预约无人机进行物品配送,如定时送报纸等;3.特殊性配送:在一些特殊应急场合,如配送如血浆、医疗仪器等,配送无人机速度快、反应灵活的优势得到显现。在这次疫情期间,无人机配送也展现了其避免人员接触,防止交叉感染的优势。但目前来讲,无人机的广泛应用还存在诸多问题和阻碍。
服务机器人的智能性主要体现在导航移动、运动控制、感知交互(视觉、语音)这几项技术。目前的技术成熟度排序是:
导航移动>运动控制>感知交互
近年来,随着导航移动技术的提升,成本下降,很多企业基于导航移动开展了商用化的探索,用于室内送餐和送货的配送机器人就是典型产品。虽然配送机器人基于最为成熟的导航移动技术而成型,伴随着运动控制和感知交互技术的提升,配送机器人对自身控制能力和外界交互能力都会相应升高,届时用户体验会得到提升以及应用场景也会进一步拓展开来。
配送机器人领域,国外创业公司对室外配送机器人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本,而室内配送机器人上国内初创企业却走在了前面,不仅在国内大范围落地,甚至将产品输出海外。例如, 普渡科技的送餐机器人“欢乐送”, 就在奥地利维也纳一家名为Hiro Austria日式料理店使用, 成为了餐厅“招牌店员”。因此, 在室内配送机器人这一部分,我们主要以国内初创企业为主开展研究
国内室内配送伴随着市场的扩大, 场景越来越细分, 例如KTV、写字楼、医院、餐厅等场所, 综合测算主要的应用领域, 按照每个目标客户使用2台配送机器人计算,市场容量约为60万台。参考市场上配送机器人售价5-8万元/台计算,市场空间约为300-480亿元。